• Aucun résultat trouvé

通常一个月的停电次数

Dans le document 贸易和发展 (Page 137-0)

E. 结论

4.2 通常一个月的停电次数

资料来源: 贸发会议秘书处基于《世界银行企业调查:

企 业 经 历 了 什 么 》 数 据 库 的 计 算 结 果 。 可 查阅:http://www.enterprisesurveys.org/data/

exploretopics/infrastructure(访问日期:2018年3 月7日)。

0 5 10 15 20 25 30

北非 撒哈拉

以南非洲 东亚 南亚 东南亚 拉丁美洲 和加勒比

所需的机构,必须直接通过某种产业政策解 决。 第 二, 除 了 扩 大“ 正 确 的” 投 资 之 外,

可能还需要限制可能将经济引向不可预见和 所不希望的方向的某些类型的私人投资和生 产。如果没有这种约束机制,公共投资,包括 基础设施投资,很可能会被某些私人利益集 团所利用,其潜在的发展影响会减少或完全 丧失。

3. 历史经验

虽然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促进生产率 增长,但它对维持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贡献并 不是在体制真空或政策真空中发生的。工业 革命期间基础设施所带来的收益――先是在英 国,然后在欧洲大陆国家――不仅仅是几十年 甚至几个世纪以来长期投资的结果;它们也往 往建立在将基础设施置于国家建设工作中心 的明确的政策愿景之上。事实上,鉴于实现赶 超通常需要更大的投资力度,所以工业化开始 得 越 晚, 似 乎 就 越 有 这 样 的 意 识(TDR 2003, 2016)。

正如Haldane(2018)所指出的,过去250年来,

支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的一系列成功转型往往 都涉及基础设施、创新与体制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支撑了更高的资本形成速度,而 且还抵御了伴随着转型而来的经济和社会动 荡。例如,1760至1860年间英国的结构转型 不仅仅是技术突破和创业努力的偶然产物,而 是一系列工业、农业和人口变化交织的结果。

这些变化背后的私人资本通常规模较小,但是 需要对有形和社会基础设施进行更大的投资,

以确保新出现的活动之间形成必要的联系,并 为受到这些变化冲击的企业、工人和社会提供 支持。伴随着英国成为全球经济超级大国的高 速公路、运河和铁路尤为如此。英国通过早期 简化基础设施项目的立法程序并在区域一级有 效实施和管理这些项目取得了优势,这反映在

英国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产业发展,而这是由感 兴趣的私人行为体的个别倡议造成的。国家 倡议是后来才出现的,其目的是根据更加复杂 和一体化的国民经济的要求,更好地协调现有 项目。

在欧洲,法国建筑师Michel Chevalier率先提出 多国基础设施网络计划,他设想将这一网络作 为结束欧洲贫穷和冲突之举的核心。Chevalier 在1830年构思的这一惊人计划7 是:建立一个 庞大的欧洲运输系统,用铁路、公路和水路将 整个欧洲大陆连接起来,绵延60,000余公里的 铁路线将(通过北行线)横跨地中海、黑海和 里海,经由华沙、维尔纽斯、里加和圣彼得堡,

将北海的佛兰德斯往东连接到俄罗斯的太平洋 之滨(Högselius et al.,2015;Drolet, 2015)。他 认为,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将促进欧洲和奥斯 曼帝国的贸易、商业和工业化,这是促进政治 和谐的唯一途径。这一愿景将“公共工程”(当 时对基础设施的称呼)与当时欧洲的经济、政 治和工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法国以及在 1830至1871年间独立的一些欧洲国家(包括比 利时、德意志帝国、希腊、意大利、塞尔维亚 和罗马尼亚)的确接受了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

该计划甚至引出了一些跨国多边基础设施扩展 倡 议(Ambrosius and Henrich-Franke, 2016)。 其 中的很多国家将铁路视为工业转型的一种手段,

结果在1840年至1913年间,欧洲铁路网从总 长1,865英里扩大到215,000多英里(Ambrosius and Henrich-Franke, 2016: 44)。

在美国,运输业(特别是铁路)的发展刺激了 钢铁和木材等若干行业;通过促进对这些部 门和铁路建设的私人投资,鼓励了金融业的 发展;并通过提供和扩大区域间和地方运输服 务, 为 创 造 国 民 收 入 做 出 了 直 接 贡 献(Jenks, 1944, 1951;Pereira et al.,2014;Shaw, 2014)。

Rohatyn (2009)列举了两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在

基础设施领域的大胆举措,这些举措改变了美 国的面貌及其经济潜力;

• 修建伊利运河,开通了通往西部的水路;

• 林肯支持横贯大陆铁路,该铁路改变了美 国的面貌,促使大量新城市涌现;

• 自十九世纪中叶起成立的赠地大学,极大 地扩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 1852年的《宅地法》允许人口和定居点向 西扩张;

• 20世纪初修建巴拿马运河,连通了大西洋 和太平洋,奠定了美国下一个世纪在该地 区的霸权地位;

• 富兰克林·D·罗斯福政府设立的农村电 气化管理局为美国农村地区带来了电力以 及随着而来的所有好处;

• 《退伍军人权利法案》(《1944年军人再 调整法》)向所有服役90天以上的退伍军 人提供免费大学教育和低息住房和商业贷 款,从而创造了一个可靠的国内市场;

• 艾森豪威尔的《联邦补助公路法》创建的 州际公路系统振兴了美国经济并使美国实 现现代化。

正如Rohatyn所指出的那样,收益远远超出了

纯经济范围:“运河、道路、高速公路、学校、

电网――正是这些广泛和创新的基础设施让美 国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平等并有保障”(2009:

221)。

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公共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增加。虽然十九和二十 世纪欧洲和美国早期的基础设施系统通常是纯 私营或是公私混合的(一些重大的公共投资除 外),但是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市政 社会主义”和美国“进步主义”这些更广泛的

国家愿景的支持下,政府逐渐承担起基础设施 建设的责任(Marshall, 2013)。

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铁路扩张的经验特别有启 发性。在第一阶段,国家的广泛参与主要是通 过补贴、规章、法律特权、军事保护等方式,

以一种早期公私合作模式来进行的。这使得横 贯大陆的铁路网得以迅速发展,但也引发了金 融投机、市场集中和效率低下、公司破产和政 治腐败等问题。随后的公共控制,特别是在新 政时期,使得政府能够统筹国家、区域和地方 各级的空间规划;并能够采取综合发展方针,

密切结合国家经济目标和要求进行基础设施投 资和维护。

人们逐渐意识到,基础设施的提供需要协调,

于是,在国家一级出现了管理基础设施的机构 框架,试图将控制权集中在国家当局,以便综 合空间、经济和时间因素来规划和发展基础设 施。各国政府开始使用双边和多边协议来实现 某种程度的标准化。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美 国和英国国营和私营铁路的并存引发了私营和 公共基础设施系统之间的冲突(Cootner, 1963;

Shaw, 2014),因此在公路运输、电信和邮政服

务领域形成了竞争性发展与合作发展相结合 的 模 式(Ambrosius and Henrich-Franke, 2016; Nerlove, 1966)。

虽然在19世纪的后起工业化经济体中,发展与 基础设施支出之间的联系似乎越来越密切,引 发了良性循环,并因国际贸易的增加而得到加 强,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些联系要脆弱得多。

事实上,那个时代的新交通和通信技术――铁 路、蒸汽轮船和电报,创造了一个全球基础设 施网络,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因为许多发展中 国家陷入了贸易增加、缺乏多样化和生产率增 长缓慢的恶性循环(TDR 1997;Pascali, 2017)。 在许多殖民地国家,同样的基础设施形成了极 为不均的国内经济格局:许多发展中国家继承

了为其他目的(例如出口自然资源,而不是发 展一个活跃的国内市场)而进行的城市规划或 建造的运输和港口网络,至今仍必须解决由此 造 成 的 不 足 和 不 平 衡(Rodney, 1973;Cooper,

1993)。19世纪的全球化经验提醒我们,历史证

明,指望新技术、基础设施支出和贸易的结合 就能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是行不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才得以 建立起基础设施、工业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 间的良性循环。在大韩民国――二战后制造业 主导的工业化的一个经典案例,技术进步、出 口促进、投资和资本积累等因素的集合不仅得 益于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且也得益于1962至 1992年的若干多年期计划,这些计划为社会间 接资本投资设定了目标并分配了资源。基础设 施投资是这些计划的一项重点内容(见表4.1), 在1960至2002年期间,基础设施支出平均占 GDP的14%(Bang, 2003)。8

同样,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重视基础设施的目 的是创建和扶持对促进增长至关重要的高关

联 部 门(Holz, 2011)。1997-1998年 亚 洲 危 机 后,中国政府迅速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以 刺 激 国 内 需 求 和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这 也 是 2008年危机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根本

原因。1997-2010年期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的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25%(Zhang et al.,2013:

91)。9这创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外部经济。首 先,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降低了私营部门经营 的成本,扩大了市场,因为分散和零星的小需 求被转化为更大市场的有效需求。公共基础设 施扩大和私营部门利润率上升提高了工资并 促进了消费,而后向联系又带来了对新部门 的私人投资。其次,对战略部门的公共投资在 生产的中间环节创造了纵向经济,从而有可 能在这类活动与其他落后部门之间建立前向联 系, 通 过“ 回 归” 经 济 来 促 进 增 长(Sutcliffe, 1964)。

在大韩民国和中国,基础设施投资都是根据工 业部门的需要排序的。这类似于十九世纪工 业化国家――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成功案 例,这些国家当时根据部门需要规划和协调基 表4.1 基础设施在大韩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产业政策阶段 主要基础设施投资

1960-1970年: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以及促进铁、

丝绸和渔业等部门出口的政策。

丝绸和渔业等部门出口的政策。

Dans le document 贸易和发展 (Page 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