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cun résultat trouvé

普雷维什在会议召开之前,到

13

个重要国家的首都,开展了一轮广 泛协商。他从欧洲开始,先访问了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然后前往 堪培拉,接下来前往东京、曼谷、新德里和卡拉奇。在开罗举行讨论 之后,他又前往东方集团的首都莫斯科和华沙,还有不结盟的贝尔格

莱德。他在行程结束阶段,先访问了波恩,最后到达哥伦比亚特区华 盛顿,他在华盛顿与时任约翰逊总统南北关系问题顾问沃尔特• 罗斯 托举行了不算融洽的会谈。虽然他没有时间前往任何非洲国家的首都

(并且已经对拉丁美洲有深切的认识),但他的协商范围极广,表明 制订会议议程是一项全球任务。

在这些协商中,普雷维什承担了多项外交任务。他意欲加强发展中国 家在开罗建立的区域间团结,同时扩大积极参与的发展中国家的数 量。认识到苏联阵营的支持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面对美国的冷漠态度仍 能促成会议召开,他希望能够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提供 某种激励,使之继续给予坚定支持。与此同时,人们熟知苏联有些议 题哗众取宠,诸如裁军产生的经济惠益、当前存在的贸易歧视和创建 国际贸易组织,他不想让议程被这些议题所左右。在西方工业国的首 都,他极力解释为何仅依靠关贸总协定不足以监管国际贸易,以及为 了实现他所预见的变化可以采取哪些选项。他在游说,但也认真听取 与之对话者表达的关切,以便尽可能使他的建议切合它们的关切。

这些战略目标构成了他的建议。为了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普雷维 什定下一个基本点:应当通过贸易协定或者补偿性融资,对发展中国 家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在过去和将来遭受的损失予以补偿。这表明他 想让贸发会议少考虑促进贸易或者提供援助,多考虑纠正一种不公平 状况。为促进团结而采取的第二项重要激励措施是,呼吁对发展中国 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所有制成品采取优惠制度,并允许发展中国家政 府对它们的制成品出口商的某些营销成本给予补贴。虽然只有少数发 展中国家能够从这些优惠中直接获益,但是它们在原则上是普遍适用 的,较之取消对纺织品等特定行业的贸易限制,其分化作用更小。

为了不使苏联阵营失去兴趣,普雷维什对国营贸易表示赞许,同时坚 持以多边贸易为终极目标。他宣称双边主义是扩大苏联阵营与世界其 他国家之间的贸易的一种手段,并声称已经与苏联订立长期贸易协定 的发展中国家对此感到满意。然而,在为世界贸易体系勾画新的体制

结构时,他并没有谋求让夭折了的《哈瓦那宪章》,亦即苏联推出的 解决方案,起死回生。实际上,他认为这个宪章着眼于过去,并认为 不需要一套新的贸易规则,而是需要新政策,用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克 服结构性障碍,更广泛地参与国际贸易。

然而,最重要的是,现有贸易机制过分倚重国际经济力量自由发挥作 用来制造一种最优情况。在他看来,“自由发挥作用的概念,在结构 相似的国家间关系中是可接受的,但是在结构全然不同的国家间则行 不通,工业先进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就全然不同”。哈瓦那时 期以来得出的三条教训,对贸发会议的发端起了指导作用:必须实现 工业化,反击外部不平衡力量,以及对不同结构类型的经济体给予不 同待遇。

设计新机制的问题,仍然使发展中国家发生分化,有些国家迫切要求 成立一个新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而美国对此表示反对,还有一些国 家希望有一个以普雷维什为首的新型小智库,研究制订贸易和发展政 策,并借助现有的联合国机制推动其政策。普雷维什接受马林诺夫斯 基的建议,支持第三个选项-定期举行会议,负责对贸易领域进行 审查。

普雷维什本人撰写了贸发会议的主要文件,这是一份题为“争取制订 促发展的新贸易政策”的报告,但它几易其稿,其中一个原因是,非 洲担心所谓过分突出拉丁美洲的设想。普雷维什原本希望有一个关于 贸易差距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它提供支持。当他得知此事不可行时,

西德尼

戴尔的更为简单的解释,被放在了第一位。

戴尔的出发点是不顾美国的意愿,为(第一个)联合国发展十年设定 目标增长率,即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总产值)年增长

5%

。由于人口 增长率为

2.5%

,这将使人均国内总产值增长

2.5%

,这一最低增长率 与联合国设定的

1960

年代发展目标相符。但是,报告辩称,除非发 展中国家的进口额增长

6%

,否则,就不可能保持

5%

的增长率。这与

发展中国家

4%

的出口增长率形成反差。所要求的进口额和预期出口 额之间的差额,即是概算贸易差距,到

1970

年,它将扩大到

200

亿美 元。戴尔的计算方式很简单,用一个方框表就足以列示,而且很生 动,足以引起任何严肃报纸读者的注意。这是一个关于发展中国家困 境的充满灵感的表述方式,没有任何一种计量经济学模型能胜过它,

它直接导致人们就消除这一差距的措施提出建议。

普雷维什的会议报告获得了高质量报纸充满同情的报道。《金融时 报》称:“从普雷维什博士的报告可以明显看出,必须为世界南部的 欠发达国家做点什么,当前将它们的生活水平与北方较富裕国家的生 活水平分裂开的差距才不至于扩大。”《世界报》称赞该报告的“温 和语调”和“公正精神”,并赞许普雷维什采纳了法国政府向他提出 的某些理念。这是友好的宣传,与政府公开同情普雷维什的理念的态 度一致。

英国官员私下里批评这份报告,称之为“对一个极为复杂领域的肤 浅而充满争议的陈述”。他们认为普雷维什“在报告中远未证实他 所谈的情况,甚至没有进行足够认真的解释,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它 进行平衡兼顾的讨论。”至于美国,鲍尔在私下里的评价甚至更为 严苛。“欠发达国家成了用优雅的经济学术语包裹的高级骗局的牺 牲品”,他写道。“当它们最后打开包裹,发现里面装的是旧报纸 时,它们会大为失望。”他相信当贸发会议召开时,“结果会是一片 混乱,因为所代表的利益和观点将会纷繁多样”,但是这种混乱也 会有光明的一面,因为美国最终将能够“把好的和可挽救的整合在一 起”。

E. 结论

1964

年时,发展中国家从它们在哈瓦那会议于

1948

年结束后感受到 失望,至此已经走过了漫漫长路。它们的数量因非殖民化而扩大,它 们在某些方面与苏联结成联盟,还加强了自己的团结,在普雷维什领 导下,它们既拥有了经济学说,也有了一套政策理念。它们站在一个 贸易和发展新时代的边缘。与此同时,鉴于美国对它们的政策理念即 使不是积极反对,也是持由衷的冷漠态度,它们知道可能面临惨淡失 败的前景。普雷维什至少相信一切仍有可为。

他曾预先发出警告,在三权分立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在制订国际 贸易政策方面拥有的回旋余地有限。正如罗斯托在会谈时告诉他 的:“保护主义的游说活动受到国会保护,国务院制订的政令对此无 可奈何。”这是当时的现实情况,也是曾使《哈瓦那宪章》进入歧途 的现实情况,任何重建国际贸易管理模式的努力,都不得不对付它。

但是这几乎无益于减轻发展中国家从管理世界贸易的“临时”安排和 关贸总协定与它们的经济发展目标脱节方面感受到的不公平。这种不 公平感是不可抗拒力,它将与瑞士日内瓦的既定目标迎头相撞。

贸发会议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