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cun résultat trouvé

思想领域中儒与佛、儒与法分歧

1.4 思想领域的斗争

1.4.2 思想领域中儒与佛、儒与法分歧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以后,至魏晋时期发展迅猛,南朝时期达到鼎盛,

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琅琊王氏自东晋起,家传玄学。王 俭服膺儒家,研习经学。自王俭把持政治以来,寒门被摈弃于主流社会阶层之 外,王俭以儒家为思想为依托,掌握着礼仪典章制度的解释权,翻检《南齐书》

王俭出现的频率多达 103 次,而且其中近一半的内容都与礼仪有关,涉及国家 日常礼仪的方方面面,在他的倡导下:“永明纂袭,克隆均校,王俭为辅,长于 经礼,朝廷仰其风,胄子观其则,由是家寻孔教,人诵儒书,执卷欣欣,此焉 弥盛。”但不可否认的是,萧齐皇室本身就出身于军旅之中,萧道成曾说“吾 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因藉时来,遂隆大业。”虽然萧氏家族在取得皇位之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167 页。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636 页。

李晓红:《南朝雅乐歌辞文体新变论析—以五帝歌为中心》,《文学遗产》,2014 年第 5 期,第 50 页。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687 页。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38 页。

前就加强文化修养,主观上进行“从文弃武”的转变,并将自己祖先附会到西 汉酇侯萧何之上,但他们出身于南北军事要冲的兰陵郡军伍家庭的事实却并没 有改变,家风的积累也并不是一两代就能够养成的。在士族面前努力装点自己 的萧齐皇族,也会为自己的出身卑微而感到窘迫。王俭本身逆社会潮流而动的 做法,更加激化了士庶之间的矛盾。但南朝寒人兴起的事实不容忽视,王俭难 以持久掌控局面。《南齐书•王晏传》说“七年……时王俭虽贵而疏。”可见,萧 齐政权利用王氏完成制礼作乐之后,必然会疏远王俭。齐武帝对王俭十分崇敬 之时,文惠太子和竟陵王已经暗中为削弱王俭的势力而做着努力,他们这种大 张旗鼓的活动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武帝的首肯。

寒士受尽了假借儒学者的苦头,如果要进行反驳,方式之一就是釜底抽薪 用佛教来压制儒术,在思想上和学术上对其进行打压,《南史》本传说“太子与 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沈约撰《为齐竟陵王发讲疏》说“思欲敷震微言,昭感 未悟,乃以永明元年二月八日,置讲席于上邸,集名僧于帝畿……同集于邸内 之法云精庐,演玄音于六霄,启法门于千载。济济乎,实旷代之盛事也。”因 此,汪春泓曾经提到“故西邸与其说是一个文学的社团,还不如视为一个佛学 的集结;与其说是一个佛学的集结,更不如说是一个政治倾向的同盟。”

萧子良对佛教的热衷可以从《南齐书》记载中可见一斑:“又与文惠太子同 好释氏,甚相友悌。子良敬信尤笃,数于邸园营斋戒,大集朝臣众僧,至于赋 食行水,或躬亲其事,世颇以为失宰相体。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 名。”关于萧子良的佛学思想可以从《齐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录序》、《净注子 净行法门》等文字之中看出,另外根据《南齐书·萧子良传》记载:“(子良)

所著内外文笔数十卷,虽无文采,多是劝戒”,也可以看出他本人对佛教戒律 的遵守。萧子良还不止一次以佛教“轮回”、“禁止杀生”思想来告诫武帝不要 去沉迷于驰骋田猎、射雉之事。其子萧子良不止一次劝诫,而佛教“不忍杀生”

的教义是他重要的理论支持,“夭杀无辜,伤仁害福之本。菩萨不杀,寿命得长。

施物安乐,自无恐怖。不恼众生,身无患苦。臣见功德有此果报,所以日夜劬

沈约著,陈庆元校笺:《沈约集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5 年,第 244-245 页。

汪春泓:《论王俭与萧子良集团的对峙对齐梁文学发展之影响》,《文学遗产》,2006 年第 3 期,第 25 页。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700 页。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701 页。

勤,厉身奉法,实愿圣躬康御若此。每至寝梦,脱有异见,不觉身心立焦烂。”

上天有好生之德,萧子良还曾多次在水旱灾害之时,布施济众,“九年,京邑 大水,吴兴偏剧,子良开仓赈救,贫病不能立者于第北立廨收养,给衣及药。”

不可否认,萧子良崇佛与他个人兴趣相关,但同时也可以从士庶之争的视 角加以分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崇尚佛教的意图是望借助佛教思想来解构以王 俭为代表的政治思想之基础,从而使南齐文化在门阀势力的掣肘之下,完全解 脱出来。这是齐武帝想做而不能做,而文惠太子和萧子良却在永明之初就放手 去干的事情。当然,萧子良等人也遇到了阻碍,并且阻碍来自阵营的内部,范 缜主张的“神灭论”与萧子良进行论辩,但范缜本身跟王俭并没有任何瓜葛,

而且他属于没落的士族,也是被王俭排斥在外的。之所以反对佛教倡导这种“无 神论”的观点,与其本身不合时宜的性格有关,他希望获得关注。但这种对佛 家进行釜底抽薪的言论却引起了萧子良的极大的紧张,他几次组织人与之进行 论战,但最终无果。萧子良最后没有办法采用“利诱”的方式希望能够让范缜 放弃之前的言论,“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 教。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之。’”这里,王 融提到精神会灭亡,不合理义,同时也会有损儒家礼教。王融甚至搬出儒家“名 教”来斥责范缜,因为佛教“形灭神在”的理论能够为儒家孝道作为支撑,使 人们相信祖先的精神能够与自己同在。而范缜“神灭论”则彻底将这些根除。

因此,王琰也曾企图以此嘲讽范缜,“呜呼!范子,你怎么竟连自己的祖先在哪 里都不知道!”但范缜不为所动反唇相讥:“呜呼!王子,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祖 先的神灵在哪里,为什么不杀身去追随它们呢?”面对着名利的诱惑,范缜大 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竟陵王虽然没能够彻 底说服范缜放弃“神灭论”,但他的行为足以说明佛教对皇族之重要,这是他们 改变士族掌控的阶层结构的一个尝试。梁武帝在梁代继续与范缜论辩也是在争 夺文化上的统治权。

除了儒佛之争外,当时还存在着儒法之争,法家重视赏罚分明的思想也有所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699 页。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700 页。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1421-1422 页。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1422 页。

凸显。武帝本人有着刻嫉隐忍的性格以及尚法的倾向,雷厉果决的行事派头似 乎与萧道成的儒将风范有所区别,萧道成讲求节俭,“上少沈深有大量,宽严清 俭,喜怒无色。博涉经史,善属文,工草隶书,弈棋第二品。”给人以清逸儒 雅之感。而萧赜本身贪婪好色,聚敛钱财,并且后宫千余人仍觉不足。《南齐 书·武帝本纪》记载最多的活动之一便是:“幸中堂听讼”。在“史臣曰”中提 到“明罚厚恩,皆由己出。”《南齐书·萧长懋传》记载武帝下诏:“狱讼之重,

政化所先。太子立年作贰,宜时详览,此训事委以亲决。”从中可以看,萧赜 本人将狱典诉讼作为政治教化之先,并要求太子萧长懋亲自审查案件,可谓赏 罚分明,重视法教。齐武帝本人也十分热衷于听讼,并在多处体现出严肃峻切 的法家风格,邓长春、朱海等人注意到南齐时期虽然大规模沿用承袭了《晋律》

的内容,但是却对前代律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也就是“永明定律”活动,称

“南齐时还有一股法家思潮暗流涌动。”学者阎步克也提到:“即是在南朝,君 主对于法制,依然有其本能的追求;其振兴官僚政治、革除士族之弊的欲望,

并未消弭。”考察《南齐书》、《南史》、《建康实录》、《资治通鉴》、《太平御览》、

《隋书》等相关资料,可以知道。该次律例之修订缘起于齐武帝萧赜亲自审讯 囚徒时,发现沿用下来的前朝张、杜律注存在问题,于是下令“详正旧注”,具 体参与者有孔稚珪、萧子良、萧嶷、宋躬、王植以及“八座”(具体指尚书令、

尚书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及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

据《南齐书》记载:“其中洪疑大议,众论相背者,圣照玄览,断自天笔。”从 中可以知晓,在定律过程中遇到疑难的时候,齐武帝要亲自决断。可见,萧赜 在此次律令修订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对律例修订的重视。永明七年(公 元 489 年)尚书删定郎王植将其所删正的律注上表朝廷,朝廷下诏群臣集议;

随后,南齐朝廷组织公卿八座参议旧注,竟陵王萧子良、豫章王萧嶷和南齐武 帝亦参与其事;接着经过两年集议,最终修成《律文》二十卷,《录叙》一卷;

最后,永明九年(公元 491 年),廷尉孔稚珪上表请求将新律颁布执行,但是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38 页。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401 页。

邓长春、朱海:《程树德<九朝律考>补遗一则》,《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 年第 3 期,第 4 页。

阎步克:《南齐秀才策题中之法家论调考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2 期,第 133 页。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836 页。

结果是,“诏报从纳,事竟不施行”。关于新律令为何没能实行有学者做了种种 猜测,但不管怎样,此次大规模律令修订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众多人参与其中,

充分体现出对法家思想的重视。

另外,学者阎步克根据南齐末年王融的策秀才文提到:它深受法家学说的影 响,斥责 “文儒”,呼吁“农战”,并有明显 “王霸兼综”倾向,是针对南朝 浮华靡丽的文化风气而发的,体现了专制官僚政治对士族政治的抵制。王融《永

另外,学者阎步克根据南齐末年王融的策秀才文提到:它深受法家学说的影 响,斥责 “文儒”,呼吁“农战”,并有明显 “王霸兼综”倾向,是针对南朝 浮华靡丽的文化风气而发的,体现了专制官僚政治对士族政治的抵制。王融《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