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cun résultat trouvé

第 4 章 区别于永明体的创作道路

4.3 吴均的创作与寒士的心声

4.3.3 代表寒门的创作道路

总体而言,所谓“吴均体”,主要特色是两个方面:一是清新拔俗;二是质 朴自然。这样的创作风格,在当时的文坛,可说是凤毛麟角,卓然独立,但却 代表着寒门的创作道路,为齐梁绮靡的文坛吹起了一股自然之风,添加了一点 健康之色。

《梁书·吴均传》记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斅之,谓为‘吴均 体’。”也就是说当时有不少人认可这种有古气的创作写法并争相效仿。吴均的 诗歌的确从内容到形式均走出了一条与永明诗人不同的道路。当时不仅仅有吴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第 698 页。

均还有很多好古爱奇者,比如刘之遴等人,具体考察他们的出身,可以得知这 些人多是出身于寒门,是所谓的“寒士阶层”,这些在九品选官制度之下难免有 些不满,而上层人主张流俗的风格,主张新变,无论是齐武帝还是梁武帝都要 求士族制作新曲,《梁书》记载:梁天监元年(502 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 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而在南齐时,琅琊王氏以及陈 郡谢氏为朝廷制作新声,以数制曲也是如此。这些曲调同时向当时的民歌中汲 取营养,靡丽俗艳。这成为王公贵族阶层所喜爱的风格,但是众多寒门似乎对 此并不太感兴趣。甚至是反对,虽然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这些寒士公开组成文 学团体与之对抗,但是寒人们却不约而同地举起了同样的旗帜,即“古风”“好 古”,具体考察这种“古”具体应该指汉魏风骨,即当时那种刚劲有力、言之有 物的文学风格,或者说在寒人们并没有建立新的文学风格时,他们能够对抗的 只能是向历史追溯,从历史中找到更好的以对抗现实的武器。而汉魏那种刚劲 有力的雄音正能够抵御现在文坛这种浮靡疲软的状况。

寒人、寒士并没有自发的组织起来,但他们在审美趣味上却不谋而合,这 些人的诗歌多涉及现实内容,并在风格上效仿汉魏时期简洁的文风,很少雕琢 与浓墨重彩。即使是在赠别诗中也没有那种忸怩的小家子气,而是呈现出一种 洒脱爽利的状态,写景更是波澜壮阔,如吴均的《赠鲍舂陵别诗》:“水中千丈 月,山上万重云。”《忆费昶诗》:“皎皎日将上,猎猎起微风。”吴均对景色的描 写从大处着眼,似乎有一种囊括四海、包举宇内的气魄,又如《送柳吴兴竹亭 集诗》:“平原不可望,波澜千里直。”《南史·本传》记载:“梁天监初,柳恽爲 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后来他在柳恽处不得意,赠诗而去,如此潇洒 洒脱,随后又来,柳恽二话没说,还像之前一样礼遇他:“均尝不得意,赠恽诗 而去,久之复来,恽遇之如故,弗之憾也。”可见,二者的相交才是真正的意气 相投。柳恽有奉和高祖《登景阳楼》一篇,已足见其诗风之一斑,诗云:“太液 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翠华承汉远,雕辈逐风游。”内容固不无可议,然境界却 是相当的阔大,在这方面,吴均显然是受了他的影响。可能是在性格上惺惺相 惜,诗风也就相近。

吴均“家世寒贱”,加之天性耿直,虽“好学有俊才”,终不为当世所容,

他撰写齐春秋触犯武帝,想见他的为人。仕途失意,自然不免有满腹的牢骚,

但发之于笔端,则是一种凌厉直前的风云气概,“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战

城南》)“微诚君不爱,终自直如弦。”(《从军行》)“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胡无人行》)“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赠王桂阳》)。在诗风靡弱的梁 代,能听到这样振聋发聩的音响,的确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寒族们还大量拟作乐府古辞,吴均有《战城南》《雉子斑》《从军行》,何逊 有《苦热》《铜雀妓》《昭君怨》等。《梁书•文学•吴均传》载其“家世寒贱”,

属庶族寒门无疑。其诗作多抑郁不平之气,如“天子既无赏,公卿竟不知”(《赠 别新林》),感慨有功不赏。狂夫、游侠也是常出现的意象,“中人坐相望,狂夫 终未还”(《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其六),“结客少年归,翩翩骏马肥。报恩杀 人竟,贤君赐锦衣”(《结客少年场》),“非独泪成珠,亦见珠成血”(《和萧洗马 子显古意诗》其三),继承了汉魏诗风的骨力、情感深度,戴明说评其“骨法猛,

思径险”(《历代诗家二集》),陆时雍评其“粗浅无文,好为杰句,只得俚耳。

贫人饰富,识者自知其绽”(《诗镜》),尖锐地指出其寒贱诗风。吴均诗在当时 有一定的追随者,被称为“吴均体”,如纪少瑜《拟吴均体应教诗》。《南史》本 传载其“早孤,幼有志节……年十九,始游太学……”,可见属寒门游学之士。

另《梁书•吴均传》后附当时文学之士,“广陵高爽、济阳江洪、会稽虞骞,并 工属文。”可见此派多半出身偏寒。何逊曾祖父为刘宋何承天,官至御史中丞,

但到了何逊年代,已变成“宗派己孤狭,财产又贫微”(《仰赠从兄兴宁寘南》) 的状况,一生仕宦基本滞留于参军、记室等中下等官职。他与吴均有相似的心 态,“东汉魏晋以来门阀士族数百年的发展,尤其使得门第峻域观念深深渗透于 社会文化、心理之中,乃至门第低微者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潜在而深刻 的自卑之感。”何逊作《落日前墟望赠范广州云》“高门盛游侶,谁肯进畋渔”, 想要干谒范云又忐忑自卑。何逊与刘孝绰、江革、刘孺等贵游子弟有大量联句,

其《嘲刘谘议》“妖女褰帷出,蹀躞初下牀”嘲笑刘孝绰留恋床笫,也反映了两 人的友好关系。

从这些人的诗文创作之中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的确有一股独立于永明体创作 风格的潜流存在,这些人多以寒族为主,察其风格多以古风、仿古为创作模仿 对象,主张言之有物的汉魏刚劲诗风。